【科技专论】中国科技革命何以陷“生产率悖论“
更多关于“新科技革命”的专题文章,请回复“革命”或“revolution”查阅:
美国耶鲁大学学者、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总裁史蒂芬-罗奇撰文指出,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,重心从制造业转移至服务业,导致国内生产率放缓。中国服务业产出所额外需要的劳工,每单位较制造业和建筑业合共所需的多出三成。在这个情况演化成一道难题前,中国仍有时间处理。但到了某个阶段,中国将出现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相同的问题。决策者转移重点、寄望创新产业推动增长,似乎反映他们也了解到箇中风险。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。
1980年代末,美国大规模投资信息科技产业,但业界生产力却没有显著提升,社会更出现所谓“生产率悖论”(productivity paradox),而有关这问题的争论也愈演愈烈。这个悖论如今再度引起关注,并对中美两国构成问题。
尽管出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,但美国年生产率增长却从1991至2007年间的平均2.5%跌至过去五年的平均0.9%。中国的情况也类似。
既然革新的科技催生出新市场、新服务、新产品和更多科技公司,生产率自然应该大增。然而悖论是否真的存在?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罗伯特.戈登(Robert Gordon)就提出,相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突破,信息科技和网络相关的创新可谓相形见绌。
诚然,人们十分热衷于当前的革新科技,如果光从表面上审视美国的生产率数据,则整个美国可能已经全面提升转型效益。
乐观人士坚持认为,官方数据未有反映生活素质的显著提升,这也许不无道理。不过,这种说法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:未有充份计算与使用便携式信息产品相关的工作时间。
美国劳工统计局估计,自从互联网于20年前出现以来,每周平均工时一直维持在34小时左右。然而真相与此相差甚远:知识型雇员往往在办公室以外地方继续工作,这个现实未有在数据中反映出来。生产率增长意指每一单位的劳动投入所造就的产出有所增加。未能充份计算的产出,远远不及利用科技产品进行、但未能充份计算的工时。
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,重心从制造业转移至服务业,导致国内生产率放缓。中国服务业产出所额外需要的劳工,每单位较制造业和建筑业合共所需的多出三成。
在这个情况演化成一道难题前,中国仍有时间处理。但到了某个阶段,中国将出现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相同的问题。决策者转移重点、寄望创新产业推动增长,似乎反映他们也了解到箇中风险。
生产率增长对经济表现至关重要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然而,对发达经济体来说,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属于例外情况。鉴于全球现时受到“长期滞涨”困扰,这个消息令人不安。
(来源:和讯网,作者:史蒂芬.罗奇(StephenS. Roach),美国耶鲁大学学者、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总裁,版权所有:Project Syndicate,翻译:Alison Yeung;编审:Nelson Cheng)
更多关于“新科技革命”的文章,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:
【科技专论】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力量格局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
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,敬请期待……